今年是中国数字电影发展十周年,十年时间商业数字银幕实现了0到8,000的飞跃。2001年数字电影在中国开始进行实验性放映,2002年安装了第一套投入商用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发展到2008年全国城市数字银幕总量达到了800块。2009年后中国数字电影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至2010年全国城市数字银幕总量已骤升至4,200块,其中3D银幕2,400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票房也飙升到101.72亿元,而在2001年此数字仅为8.9亿元,增长量超过18倍。2011年上升势头更加迅猛,数字银幕以平均每天8块的速度增长,年底总数将达8,000块。票房持续增长,仅在上半年,就已达到56.98亿元,截至10月底,更是突破110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30亿元。相关机构预测,依此趋势,至2015年,我国数字银幕数量有望超过2万块,成为数字电影第一大国。 数字电影有啥好 自爱迪生于1891年发明连续性胶片放映机以来的一百多年中,电影放映的基本技术没有发生变化,即采用胶片和放影机。制片商将拍好的电影复制成拷贝,然后运往各影院放映。然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数字电影的诞生,电影制作、发行、保存等全过程都发生了变化。数字电影以数字技术和设备进行摄制、制作和存储,通过卫星、光纤电缆或光碟等直接传送或发行到影院,影院以数字放映机进行放映。相比传统的胶片电影,数字电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约了电影制作费用,革新了制作方式,提高了制作水准; 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传送发行不需要洗映胶片,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而如果使用了卫星同步技术,还可附加如直播重大文体活动、远程教育培训等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这些是胶片电影无法企及的。 数字十年 数字电影的诸多优势,使国家广电总局敏锐地意识到数字电影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此时我国的影院受传统体制以及盗版所累,正处于最低谷,截止2000年全国仅剩不足400块传统胶片银幕。2001年中国开始进行数字电影实验性放映,次年初广电总局出资两亿元人民币启动市场,同年中国电影也拉开了院线体制改革的大幕,2002年6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数字电影经营管理中心成立,年底中影集团数字院线公司挂牌。在总局投资安装改造了近200块数字电影银幕后,外资民营等资本开始介入,数字电影规模由此逐步扩大,2008年底城市数字影院屏幕总数超过了800块。“2001年~2009年,对于中国数字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是经营方式、盈利模式逐步建立的阶段,也是观众逐渐回归影院的时期,此阶段确立了数字电影普及的方向,为今后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华彩总经理王哲表示。华彩在中国数字电影市场耕耘多年,是中国数字院线设备提供商。 自2009年起,中国数字电影进入了迅速增长阶段,这其中固然有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注重文化生活、海外精彩大片带动观影热潮及对数字影片质量认可等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3D数字电影的出现。数字3D电影不同于早期立体电影,清晰立体程度、技术水平大为提升,给人以极大的感观享受。2008年9月中国引进第一步数字3D影片《地心历险记》试水,即创造了6,960万元的高额票房,之后进口3D影片在中国市场不断制造着票房惊喜,2009年《冰川时代3》成为引进的首部票房过亿的3D影片,2010年《阿凡达》更是创下了13.787亿元的票房奇迹。对此,中影数字电影公司副总经理祁志勇表示,“3D电影毫无疑问是加快中国数字电影市场发展的催化剂”。在数字放映发展初期,由于数字放映设备价格较高,影院当时也很难看到经济效益,所以放映设备主要以第三方租赁形式提供,但3D电影出现后,影院看到了其背后丰厚的收益,很多院线和影院都开始自购放映设备了。在2008年9月前全国共有数字放映设备843台,院线和影院自购设备216台,占全国的26%。但自国内上映3D影片以后,到2010年7月,全国2K数字设备数量为3,050台,院线和影院自购设备1,753台,占全国2K数字设备的57.5%。不到两年时间,增长了一倍还多,2011年自购比例进一步提高,屏幕总数也将激增至8,000块。 除了3D加速因素外,电影院线改革渐入佳境、各路资本进入也是主要原因。院线制打破了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减少了发行层次和发行时间、成本,而且加强了院线与发行公司之间的联系,扩大了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院线改革还使各路资本得以进入电影市场,在强大资金后盾和新型管理模式支持下,兴起一轮又一轮投资兴建、改造现代化多厅影院高潮。上百条院线的陆续建立,逐渐让门可罗雀的旧式礼堂型单厅影院恢复了生气,更重要的是,院线经营直接导致了中国大中城市商业中心区多厅化影院的快速建立,形成了银幕数量的激增、都市人群观影习惯的养成、票房的递增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造就了当今中国数字电影的持续火热。 2K与1.3K的角力 目前国内商业院线主要流行两种标准,一种是以中国制定的1.3K为基准的数字放映系统为主,用于放映国产片和批片;另一种是以好莱坞DCI(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制定的数字影院行业标准2K为主,用于播放好莱坞大片,当然也兼容国产片。另外还有一种在农村推广的0.8K流动放映系统,主要由政府推动,暂不属于商业影院院线范畴。根据市场定位不同,影院可以自由选择配置。然而现在数字影院中热播的很多都是国外大片,这些大片基本上都来自好莱坞。影院经营者为了更多盈利,当然更倾向于安装2K系统。不过前几年由于2K数字放映系统价格不菲,2K仅出现在大中城市的高端影院中。近两年来随着市场迅猛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K系统价格也在持续下降,不仅如此,据巴可、科视等设备提供商透露,其面向中小城市影院,正在研发一种集成放映、2D/3D、服务器、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经济性2K放映系统,不久即将面市,这将使得更多新建改建影院有能力购入安装2K设备,同时也促进一些改建影院把原有1.3K系统更换升级为2K系统。商业院线以2K为主导的格局逐渐形成,正在从一线城市快速渗入二三线城市影院之中。 2K发展势头良好,并不意味着1.3K失去了生存空间。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要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这意味着将有上万套数字放映系统需要布置。“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低成本的1.3K放映设备,是很难实现的。”九州中原数字电影院线副总经理靳赋表示。“投资中小城市影院的投资人,90%以上是民营企业家,他们投资前,首先是算利润账,然后才考虑投资规模和设备档次。先培育票房,投资回来了,有积累了,再陆续更新设备。现在采用1个2K+1个3D+3个1.3K这种多厅的方式比较多,这就是1.3K的市场需求和生命力。相信1.3K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还应当是中小城市电影发展的设备投资主体。” 华彩总经理王哲也认为1.3K仍大有可为。他表示,国内以2K为主流,起着带动消费的作用。但2K价格相较1.3K,即便已经下降,仍高出很多。而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潜力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乡镇,这些地方影院的投资者多是小投资者,他们对于1.3K的需求量较大;另国产电影质量近年提升很快,不少国产电影票房也很不错。中国每年拍摄几百部电影,并不需要都按照好莱坞的标准去制作或播放,中国有很好的电影技术去开拓本土市场;从国家层面来讲,也需要大力保护和扶持本国电影,给国产电影更多发展放映空间,这也是国家仍在大力发展1.3K的重要原因;此外印度、东南亚等国家1.3K的火爆也印证着1.3K在中国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4K的兴起 从数字影院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影院经营者、设备供应商以及节目供应商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标准。因为在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各方都不可能冒险对数字影院进行大规模投资。2002年初,好莱坞7家主要制片商共同组成了数字影院倡导联盟DCI,希望以节目供应商的身份提出电影行业自己的“数字影院行业标准”。2004年7月1日,DCI发布了4.0版文件的草案,规定了数字影院有关的技术规范。其中数字影院的清晰度被分为两级:2K(2,048×1,080像素,每秒24帧或48帧)和4K(4,096×2,160像素,每秒24帧)。 2K数字放映的目标是达到并超过35毫米胶片放映的质量,4K数字放映的图像质量则全面超越了当前35毫米胶片放映的水平,其水平分辨率是2K的2倍,像素数量是2K的4倍,比2K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更为震撼的视觉感官。但如今数字影院采用的绝大部分仍为2K分辨率的数字放映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2K数字影院使用的投影机都是由TI提供的DLP芯片授权制造的,其清晰度在2003年就达到了2,048×1,080像素,即2K,完全可以满足2K数字影院的需求,而当时4K鉴于半导体工艺水平,制造非常困难,因此之后拍摄、拷贝、传输、放映等流程规范也都依照2K规范来进行,虽然在2006年索尼展示了第一款LCOS芯片4K投影,但真正量产实用也是在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因而形成今天2K主导数字电影格局。不过从2009年起,4K开始有所起色,索尼首先在影院发力,先后与美国两大电影放映商AMC和Regal达成协议,计划在3-5年内全面安装索尼4K R320放映系统13,000套,其中1/3为3D系统,这是迄今为最为广泛的4K部署。在中国,索尼4K放映系统从2009就开始在金逸、橙天嘉禾等院线部署应用,今年9月更是与橙天嘉禾签订了百余台4K放映机供应合作协议,预计到2015年,供应总数将达千台。2009年6月,TI也正式对外宣布,4K DLP技术将用于DLP数字影院投影技术中,并首先向其授权厂商巴可、科视和NEC提供DLP影院增强型4K芯片,10月三家厂商纷纷发布4K DLP放映机并开始接受客户预定。2011年初,巴可与美国Cinemark院线签约部署4K DLP数字放映机,最先进行安装的是位于西普菜诺的德克萨斯影院,这是全球4K DLP数字放映机的首次商用安装。同年,在中国,巴可的4K投影DP4K搭建的双机立体落户沈阳万象城美嘉欢乐影城,成都王府井百货电影院也将采用了巴可4K设备。另一4K放映机厂商科视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亦有斩获,8月,万达集团向科视Christie购置的350台科视投影机中有70台为4K投影机。同时巴可、科视、NEC还推出了2K升级服务,将原有2K放映系统升级为4K。这番热像似乎表明着4K替代2K的时代已经带来,果真如此吗? 对此,科视中国区总经理肖亮不以为然,他认为4K虽然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展示更为细腻的画面,但不会很快普及。不仅因为4K影片少,设备比2K设备本身贵出不少,同时还会造成存贮、传输等相关成本急剧增加,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4K发展。 索尼专业系统集团技术总监王亚明看法比较乐观,称当前4K发展时代即将到来。 “4K电影带来的视觉震撼定会吸引更多人进入影院,同时促进4K更加普及。在内容上,目前好莱坞发行的数字电影中已有30~40%是4K的,加之2011年索尼发布了真正可拍摄4K的数字摄影机,突破了4K制作流程中最后、也是最困难的拍摄数字化后,之后的4K影片比例会更高。” 作为院线一方,橙天嘉禾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毛义民认为4K值得引入。他表示:“4K因为造价高、片源少,一般影院从成本考虑,很难下手。但我们觉得给观众最好的视听体验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影院的地方,因此我们将大力部署4K,近期旗下所属影院4K放映机覆盖率已达80%。” 向着清晰处寻找更清晰,是人们和厂商不变的追求,就象如今高清的普及一样,4K也定会经过一个过程,相信随着规模化和成本下降,4K时代不再遥远。 (责任编辑:n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