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DCC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少年派”的挣扎 在艺术和商业中要对得起原著 李安

时间:2014-08-22 15:4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整个周末,人们都在谈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似乎集合了所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布克奖获奖作品的原著小说,电影改编几经周折,最后落到了李安身上,擅长人文的李安试水3D技术,三年多漫长曲折的打造过程。在中国大陆,还有一件事是,它的IMAX版本只能上映一个星期。
 
  “我来拍片,我要对得起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拍前,跟电影公司论证方案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李安以文艺导演的身份拍武侠片的时候,已经有个“穷文富武”的理论,即文艺片都便宜,动作片贵,越多钱在导演手上越能展现导演的想法。到了“少年派”,这个想法同样适用。李安想让3D和大场面来负责“奇幻”,预算当然“很贵”,要说服电影公司拿出那么多钱并不容易。  李安不是只搞艺术不问人间烟火的导演,他说到投资、回报、市场价值的时候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可能两三千万以内的东西,我随便拍,我本身有这个市场价值,大家来看李安的电影,能够小发就小发,能够大发,慢慢演到主流电影里面,像《断背山》、像《卧虎藏龙》。我在亚洲的票房比较好一点,因为我在外面得过奖,拍过好莱坞的电影,我的资质可以顶住某一个价位,可以超过好几倍。”他说,自己只有两部电影有过商业压力,一部是备受争议的《绿巨人》,另一部就是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跟电影公司博弈出一个改编方案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新创意出来,可能会吸引很多的观众,这个对电影公司老板来讲,心又跳,又紧张,又想赚钱,就有这种魅力在里面。我口头上形容,他们都会很想砸钱。可是我有思想要讲的时候,他们就会紧张,这个东西怎么卖呀?尤其是主流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让他们会很紧张。”   电影公司当然希望保险,一度提出重点展示冒险的刺激部分,再加上人和老虎的感情,为主流大片增加人情味和天真元素。至于哲理部分则希望“点到为止”。李安不同意:“我来拍片,我不能这样,我要对得起书,对得起观众,不能把这个东西浅化,只希望卖钱,我希望能够达到很奇妙的平衡,有一个很新的观点。我希望是有普遍性也有深度性的片子,可以思想辩证,看完之后家人朋友之间能够互相讨论,这个就是看电影的真义,不光是我们拍,观众在看的时候,自己的思索、脑筋里面的演练,其实是最美妙的事情。”
 
   不断跟电影公司争取的过程,李安甚至曾想做“烈士”:“拼了,拿我有没有办法,我是大导演,我就艺术到底,拍一个最贵的艺术片,名留青史的。”他在回顾电影拍摄过程中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挣扎”,剪片的纠结是“挣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权衡也是“挣扎”,艺术良心、商业压力、读者的期待,各种因素都要考虑进去。他能够换位思考去理解电影公司的不容易,因为“别致的地方、敏感的部分、特殊的心灵沟通”电影公司无法预见,而这样规模的电影一做就是一两年,在完全制作完毕之前都是“口说无凭”。“所以对我来讲心灵的折磨非常大。不像拍武打片,身体上要承受那么的辛苦,心里的挣扎有时也会觉得像跟老虎漂过太平洋,不知道哪天到岸,要上映的日期也一天天逼近了,就是心理压力比较大。”李安说。  文艺导演与商业大片的平衡  观众似乎有种偏见:所谓“大片”,都是肾上腺素片,飞车怪兽外星人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思想;而那些有思想有回味的电影,多半是小成本的制作,把重心放在视觉刺激之外的地方。李安此前在《绿巨人》上的失败似乎也是这种规则的证据,“以深度见长的导演去拍超级英雄,当然失败”—这是批评者的想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大幅广告中,宣传语是“不凡历程,不虚此生”,标准的大片文宣,原著讨论的却是宗教、信仰、人性。
 
   “π是一个无理数,是一个无解的东西,”李安觉得派的名字暗含π,很值得玩味,“怎么在无解中看到圆圈?”至于商业和艺术的问题,李安觉得也是个π:“这部电影最难的部分,我觉得是在商业跟艺术要共存,不光是平衡。它在发行的时候是一个大片的样子,视觉上面,大家的期待就是一个很通俗很大的片子。可是书的来头这么大,也不能让人失望。所以怎么样取到平衡,怎么共存,真的是像π一样,常常感觉是无解的。没有东西是可以一致的,总体来讲,至少人看到了新的东西,心里会感觉有兴奋感,要肯定你,在里面思索,在里面做思想游戏。”
 
   一方面强调思想性,另一方面李安还是希望这是一个“兼收并蓄”的作品,各种观众,大人小孩都能看。原著小说中还有一些血腥、恶心的东西,李安都去掉了,他要“点到为止”:“大家知道,会意就行了,不用那么血腥,小孩看起来也难受,大人看那些血腥,情感上就被挡住了,没有办法接受情感的流动在里面,对电影是非常不好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另一个平衡和共存的关系则是李安一直做得很好的东西方文化。原著作者是西方人,文化背景复杂,写东方故事,李安则以华人导演身份接下这个电影,再去把控一个印度故事,最终呈献给全球观众。李安从没特地考虑过“东西方”的问题,他顺其自然:“我这个人成长到23岁,基本是在台湾,传统的中国教养下长大的。所以我的个性,我的思路,基本在我去美国以前已经成立了,已经养成了,所以我不需要去想老天爷这关,跟西方的思路是不太一样的。我电影的基本知识是在纽约上大学的时候学的。看电影来讲,老实讲还是西方的东西好看,冲击性强,这方面我是比较受西方的影响。所以我这个人本身就是有东西方的,但是内心基本的思路,怎么样求取平衡,这是在我的血液里面,是很自然形成的,其实我不太去想它。”
 
   李安一直说压力大,甚至要到拍完两三个月才放下来。真的拍完了,他只说“我尽力了”,如同成年的派最后把选择权交给听故事的人,李安也把最后的空间留给观众。
(责任编辑:new)
DCC传媒新闻

 
400-029-1280
陕西DCC传媒设计机构网站主页 全国咨询电话:4000291280 传真:029-65693728 地址:西安市凤城2路22号
业务范围:品牌策划|影视制作|空间设计|活动会议|影视器材设备租赁点击发送QQ消息